《當上帝開嘴講台語》

| | | 轉寄

2.1關於《聖經》譯本ê比較

第二章 文獻探討

2.1 關於《聖經》譯本ê比較
《聖經》tī世界上已經有兩千三百guā種以上ê語言(註12)。根據世界《聖經》翻譯史ê研究,tuì 1500年起,英語《聖經》ê翻譯已經是世界《聖經》翻譯ê領導者(Orlinsky & Brattser, 1991),m̄-nā有數百個英語譯本(註13),而且《聖經》ê翻譯也是學術研究中重要ê一環。中文《聖經》翻譯ê歷史雖然khah短,到taⁿ mā有五十幾個譯本(註14)(蔡錦圖,2000)。M̄-koh因為《聖經》是一種神學經典kap翻譯作品,所以大多數ê文獻是khiā-tī神學教義ê比較來看各種譯本;抑是分析原文意義,探討譯文ê準確度;或是就翻譯理論ê發展,將譯本按照伊ê風格歸類……。本研究主要是beh tuì「語言實況化」ê觀點,來看譯本中ê語言現象kap現代人語感ê差異,kap tsit-ê主題相關ê文獻有以下幾篇:

黃梅卿(1991)研究1611年出版ê King James Version(簡稱KJV) (註15),針對新約四福音書中ê英文語法特色做探討,並kap現代ê英文語法比較。研究指出:kap現代英文比起來,KJV中ê英文語法khah自由,話句結構khah鬆散,構詞khah複雜。其代名詞kap動詞是古形,時態iáu未充分發展,時態ê用法也iáu未確立。另外McGrath(2001)藉由KJV譯本形成ê歷史kap翻譯ê背景來探討tsit-ê譯本對tī整個英國,甚至英語世界所造成ê巨大影響。伊分析KJV中ê一kuá語法現象,乃是出自「忠於原文」ê翻譯理念,所以大幅保留了原文(希伯來文、希臘文)ê語句順序kap語法結構。講tio̍h代名詞kap動詞ê詞型採用古形,則是出tī當時譯者ê保守態度,tsit-ê做法也影響tio̍h後來信徒ê觀念,營造出宗教語言必須使用古老語言ê印象(註16)。

中文譯本方面,劉翼凌(1954)針對1911年出版ê《和合本》(註17)譯文中,有一kuá無合tī當代中文ê部分提出改譯ê建議。伊首先o-ló《和合本》是中國近代白話文ê始祖,並認為《和合本》是華語中上美麗ê經典文學,無任何ê「載道之文」ē-tàng kap伊相比。隨後指出中文tī數十年間ê變化,並tuì語彙、文法、標點符號、流行新字等方面,列舉出《和合本》有待改進ê所在。雖然劉翼凌提出《和合本》改譯ê建議,m̄-koh伊ê態度是肯定並強調《和合本》譯文ê優美,所以伊kan-taⁿ建議做最小幅度ê修改。1979年《現代中文譯本》問世,1981年「聖經公會」彙集發表tī報章雜誌頂面ê評介文章,出版《上帝的愛:綴網集》。1995年《現代中文譯本修訂版》完成,1997年亦彙集評介ê文章,出版《書中之書的新貌》。Tsit兩本文集中ê文章雖然lóng是為tio̍h評介《現代中文譯本》,m̄-koh各篇ê作者不約而同將《現代中文譯本》kap《和合本》the̍h來做比較,尤其注重tī語言方面,lóng指出《現代中文譯本》ê譯文比《和合本》koh-khah容易了解而且koh-khah流暢,可見「權威譯本」mā必須承認語言會tuè時間改變ê事實。Tuì另外一個角度來看,無kāng時代ê譯本正是提供語言學者研究語言變遷ê最佳語料。

相較之下,台語譯本因為目前台灣社會所見tio̍h ê版本只有《巴克禮譯本》一種,所以文獻真少,kan-taⁿ有「夏威夷台語教會」tī 1987年發行ê《路加福音傳漢羅試寫》一書。Tsit本書tī序言中就點明著書ê目的是beh提供讀者一kuá實際閱讀ê語料,hō͘讀者ē-tàng kap一百guā年前翻譯ê《巴克禮譯本》做對照。鄭良偉博士mā tī本冊中ê第三篇kap第四篇,分別就「語言差異問題」以及「文字選用問題」提出探討。

Tī「語言差異問題」上,鄭良偉(1987a:153-155)認為現代台語kap《巴克禮譯本》ê語言不一致ê原因在tī:
一、廈門話kap台灣話ê無仝:雖然廈門話kap台灣話lóng是漳、泉混合腔,但是in兩種語言ê發展並無一致。
二、60年來台灣話ê變化快速:語言接觸、工商發展、交通便捷、大眾傳播大量增加等等ê影響,致使台灣話緊速演變,kap《巴克禮譯本》翻譯ê時代,tī語言kap文化上有相當ê差異。
三、翻譯者kap翻譯理論ê差異:《巴克禮譯本》是外籍傳教士學會曉廈門話了後所翻譯ê,免不了受tio̍h母語英語ê影響。而且當時ê翻譯理論講求忠於原文,比較無重視讀者ê文化背景,忽略譯文中有一kuá特殊ê語法kap修辭法會影響讀者對譯文ê了解。
四、受tio̍h文言文聖經ê影響:文言文ê語法kap英文相近,kap廈門話、台灣話khah無仝。

Tī「文字選用問題」上,作者提出以「漢羅合用字」書寫台文ê新選擇。作者觀察《巴克禮譯本》tī教會中ê使用現況,指出只有老一輩ê信徒kap受過白話字訓練ê牧師看有白話字《聖經》。普遍面臨ê困境是:一般人欠缺羅馬字ê訓練,社會上也無夠額ê羅馬字讀物來培養羅馬字ê閱讀能力kap閱讀速度。加上漢字教育ê普及,多數人ê漢字閱讀速度比羅馬字khah緊,khah慣勢使用漢字。但另外一方面,若完全用漢字來書寫台文,讀者對某一kuá罕見ê漢字,會產生讀音無一致抑是誤讀ê情況。「漢羅合用字」ē-tàng講是因應以上ê困難來產生ê台語書面語形式,具備好寫、好發音、好理解、好學習、容易標準化、容易利用現代化資訊處理工具、容易促進文化交流……等優點。

《路加福音傳漢羅試寫》書後附錄「現代台語語感測驗」kap「三種文字閱讀能力測驗」,ǹg望讀者kā in回應來做成統計分析。M̄-koh tsit本書tī 1987年出版了後,並無看tio̍h有關統計結果ê分析報告。本研究將參考鄭良偉博士ê理論,進一步以實際ê譯本語料來佐證,並透過問卷調查ê結果,探討讀者背景對譯本接受度kap無仝文字之閱讀能力ê影響。

註12:根據「聯合聖經公會」(The United Bible Societies, UBS)ê報告,到公元2002年為止,聖經已經有2,303種語文ê翻譯,而且各種語文翻譯ê工作iáu teh繼續進行。。
註13:參見 http://www.tyndale.cam.ac.uk/Scriptures kap http://www.growthingod.org.uk/WHICHBIB.HTM 。另外,許牧世(1997)指出King James Version(1611)(簡稱KJV)出版以前ê英譯本已經有45種hiah-tsē,KJV出版到1881年間出現ê修訂版本約有百種以上。最近100年所出現ê英文譯本mā超過100 種。
註14:本文所講ê「中文譯本」純粹就「語言」來講,是指一般人所認知ê「以漢字所寫成ê華語譯本」,並無包括其他以漢字抑是羅馬字所寫ê中國各地方言譯本。「華語」是指現在大多數華人所講ê語言,是以「北京話」為標準ê「北方官話」,當初因為使用人口占中國各方言人口ê大多數,所以訂為「國語」,現在中國改稱做「普通話」。
註15:King James Version(1611)是英王詹姆斯一世為tio̍h beh統合面臨teh-beh分裂ê英國教會,聚集約五十位聖經專家,經過七年ê努力tsiah完成ê英語譯本。一向被看做是英語ê權威譯本,影響ê層面廣大。
註16:Tī現代ê英語禮拜儀式中,稱呼「上帝」ê時iáu保留傳統,採用古形之代名詞。
註17:1807年頭一位新教傳教士馬禮遜(Robert Morrison, 1782~1834)來到廣州,基督教ê傳佈kap譯經ê工作便tuè teh tī中國熱烈展開。傳教早期ê中文譯本大多是由各宣教差會各自翻譯,一直到1890年ê宣教大會決議由各差會共同合作,出版標準ê中文譯本,稱做《和合本》(Union Version)。初期成立三組譯委會,分別負責翻譯「深文理(文言文)」、「淺文理(淺近ê文言文)」kap「官話(白話文)」三種譯本,當時ê口號是:「聖經唯一,譯本則三」(One Bible in three versions)。當「淺文理」ê新約部分完成了後(1900年完稿,1904年出版),中國社會ê書面語系統已經趨向淺白,所以譯委會決議將兩種文理譯本合併,合併了後ê《文理譯本全書》tī 1919年出版。另外ê《官話和合本》是tī 1906年完成新約並先行出版,1919年完成舊約並出版全書。《官話和合本》出版了後無到十年to̍h流行南北各省,銷售量遠遠超過其他譯本。1939年經過修訂了後,改名《華語和合本》(今簡稱《和合本》),成做華人教會中ê權威譯本,取代tsìn前所有ê中文譯本(許牧世,1983;莊柔玉,2000)。《和合本》了後雖然iáu有其他譯本陸續出版,但是到taⁿ iáu未有比《和合本》流通koh-khah闊ê中文譯本(蔡錦圖,2000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