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當上帝開嘴講台語》 |
| | | 轉寄 |
咱teh討論作品風格ê時陣,往往是就「創作」來講,m̄-koh對《聖經》咱卻kan-taⁿ會tàng tuì「翻譯版本」來做比較。《聖經》ê翻譯比一般作品ê翻譯koh-khah困難、koh-khah複雜,因為伊是一部傳達「上帝ê信息」ê神學經典,m̄-nā必須提供人所會tàng理解ê信息,並且必須充分表達其中ê情意,hō͘人會tàng受感動而且用行動做出回應。實在是一項極為艱難ê工程。
阮認為致使翻譯《聖經》ê工作錯綜複雜siōng主要ê因素在tī:《聖經》是出tuì一個咱真生份koh年代久遠ê文化。當彼此ê文化、時間、語言中間是一道鴻溝ê時,翻譯所包含ê釋義成分是相當重--ê,因為必須兼顧作者當時ê文化背景kap讀者現時所tiàm ê社會時代。猶太人有伊特殊ê措辭kap間接敘述ê方式(譬如:象徵、比喻、寓言等),致到作者所beh表達ê意思khah難kap讀者所瞭解tio̍h ê意思完全相仝,何況《聖經》作者群至少有五十位,lóng總用兩千guā年tsiah完成,自原作者寫作完成到收集散落ê各經卷成書,其間koh m̄知經過guā tsē傳抄者ê修改。Beh hō͘現代ê讀者透過譯本來瞭解原文對當時讀者ê意義並思考該經文對現代讀者ê意義,án-ne ê工作是遠遠超過翻譯(translation)--ê。因此David Stacey (1977)形容tsit個複雜ê工作是一種「文化ê轉譯」(transculturization);駱維仁(2001)認為《聖經》翻譯是「文化詮釋(cultural interpretation)ê第一步」。因此,各譯本所根據ê翻譯理論to̍h大大影響譯本所呈現ê風格。
Tī《巴克禮譯本》時代,翻譯ê理論採用「形式對應(formal correspondence)」ê原則,強調忠於原文,盡量做到譯文kap原文tī內容上、風格上、節奏上、句法上相像,以重現原文做目標。
「紅皮聖經」kap《現代台語譯本》是採用Nida「功能對等(functional equivalence)」ê理論來翻譯。Nida對翻譯做án-ne定義:
「翻譯語用siōng切近、siōng自然ê對等語kā原文ê信息再現出來,首先用語意ê角度看,koh來用文體ê角度看。」(Nida & Taber, 1969)(註81)
許牧世(1983)將伊解釋做「意義相符,效果相等」,也就是說,hō͘譯文所表達ê意思kap原作者beh向當時代ê讀者表達ê意思相符合;另外一方面,譯文mā必須做到hō͘現代讀者充分明白原作者所hō͘傳述ê信息,並達到hō͘譯文讀者ê反應kap原文讀者ê反應相親像ê效果。
換一句話講,舊ê翻譯注重直譯,是文字上ê對應;新ê翻譯強調翻譯出意涵,是信息上ê對等。
註81:原文: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,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.(Nida & Taber, 1969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