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當上帝開嘴講台語》 |
| | | 轉寄 |
1.2 研究動機
Tī台灣所翻譯ê台語《聖經》,目前為止有三種無仝ê版本:一、巴克禮牧師(註3)(Rev. Thomas Barclay,1849-1935)tī 1933年修訂完成ê《巴克禮譯本》(註4) 。二、1972年出版,由新教ê長老教會kap天主教共同協調翻譯ê「紅皮聖經」《新約》(註5)。三、目前「台灣聖經公會(註6)」tú-teh進行翻譯ê《現代台語譯本》。以上三種版本因為翻譯年代kap翻譯者背景ê無仝,所翻譯ê語言風格mā無仝。
另外,台語《聖經》所使用ê文字形式也有三種:一、「羅馬字」。頂面三種翻譯版本lóng是用「白話字」(註7)(koh叫做「教會羅馬字」)所寫ê。二、「漢字」。Tī 1996年出版ê《台語漢字本》,是將《巴克禮譯本》ê白話字直接改寫做漢字ê版本。三、「漢羅合用字」。由「夏威夷台語教會」tī 1987年所發行ê《路加福音傳漢羅試寫》,內容kan-taⁿ《路加福音》一卷。這是鄭良偉博士等人強調用實驗性kap探索性做目的,根據《巴克禮譯本》ê內容,將文字改做漢羅合用ê方式來呈現ê版本。Tsit三種無仝ê文字形式lóng是配合現代人tī閱讀頂面無仝款ê需要來產生ê。
語言會不斷變遷,尤其台灣特殊ê歷史kap文化背景koh-khah會加速語言ê變化。百年來,無仝ê政權變換交替,台灣使用母語ê權利受tio̍h當權者制定ê語言政策所限制;另外一方面,無仝文化彼此有衝擊kap融合,致使台語無論tī語詞、語法、語用……頂面,lóng有bē少ê變化。《聖經》翻譯一向ê原則是「用當代ê語言來宣揚上帝『此時』、『此地』ê福音」(註8),tī語言表達方面,應該是siōng 會tàng反映出當代ê語言實況ê。所以咱會tàng來比較無仝版本ê《聖經》tī內容kap文字形式上有啥物無仝,以及對tī現代讀者來講,「易讀性(readability)」如何,咱to̍h 會tàng看出tsit幾年來語言變化ê情形ah。
註3: 巴克禮牧師是英國長老會ê宣教士,自1875年來台灣到1935年tī台灣過身,六十年ê傳道生涯中創設神學院、推行白話字、創辦教會報、重譯聖經、增補廈英大辭典等,對台灣社會貢獻良多。
註4:《巴克禮譯本》原名“Amoy Romanized Bible”(廈門音羅馬字聖經),為了kap其他兩種版本khah好比較,本研究kā稱做《巴克禮譯本》。
註5: Tsit本《新約》ê外觀是紅色ê冊皮,正面tǹg金字“SIⁿ-IOK”,邊仔面是熨金ê漢字「新約」。一般人lóng習慣稱伊做「紅皮聖經」,本文為tio̍h方便比較mā稱伊做「紅皮聖經」。
註6: 此會tī 1960年成立ê時原名「台灣聖經公會」,1970年應政府ê要求改名做「中華民國聖經公會」。自2003年起再度正名做「台灣聖經公會」。
註7: 關於「白話字」(Pe̍h-uē-jī)ê發展歷史請參考Henning Kloter(2002)。本文所講ê「羅馬字」,若無其他附加說明to̍h是指「白話字」系統。Tī早期tsit套拼音文字ê使用者大多數是教徒,所以hō͘人稱做「教會羅馬字」,後來推廣到台灣社會,使用層面大大擴展,非教會人士使用白話字反轉比教會人士koh-khah tsē。
註8: 引用自《台語漢字本聖經》序言。